
Airtag變「跟監器」?藏枕頭送女友案揭露藍牙防丟器的反追蹤機制
新竹一名女子在生日時收到男友送的「乳膠枕」禮物,沒想到枕頭內竟藏著一枚 Apple AirTag。她每天睡在被監控的位置上,直到兩個月後才因清洗枕頭而發現這個追蹤裝置。驚恐之下報警後,檢方依《刑法》無故以電磁紀錄竊錄他人活動罪嫌起訴男友。
這起事件引發社會關注——AirTag原本是設計來「防止物品遺失」,為何會變成「跟監工具」?而它真的能長期追蹤一個人或車輛嗎?
事實上,AirTag與藍牙防丟器並非真正的「追蹤器」。它們的運作方式與GPS定位截然不同,若誤用不僅效果有限,更可能觸法。
鏡新聞報導:https://www.mirrormedia.mg/external/ebc_408667
一、AirTag 的運作原理:依靠「藍牙回報」而非即時定位
AirTag 是 Apple 於 2021 年推出的防丟小幫手,它本身沒有 GPS、也沒有行動網路模組,而是透過藍牙訊號與周遭的 Apple 裝置(如 iPhone、iPad、MacBook)互相偵測。
當 AirTag 與任何「進入藍牙範圍內」的 Apple 裝置接觸時,該裝置會將 AirTag 的位置匿名回傳至 iCloud,讓持有人在「尋找」App 裡看到最新的位置。
換句話說:
• AirTag 只能顯示「大概」位置,取決於附近是否有其他 Apple 裝置。
• 若周圍沒有任何 iPhone 或 Mac,它的定位資訊就會中斷更新。
• 只要是藍牙防丟器(AirTag、Find My Tag等),不論是鈕扣型或卡片型的產品,皆不具備錄音、錄影或歷史軌跡功能,民眾在購買時須特別注意,不要被賣場話術所欺騙。
因此,在新聞案例中,即使男友藏了 AirTag 在枕頭裡,他所能知道的只是——那顆枕頭還在女方家裡。
AirTag 並不能偵測人有沒有回家、也無法知道她正在做什麼。
恐怖情人!追蹤器藏進枕頭當生日禮 男監控女友行蹤遭起訴-民視新聞
二、AirTag 的「反追蹤機制」:保護用戶免於被監控
蘋果和三星手機為了防止濫用,設計了多層「反追蹤防護機制」,包括:
1. 藍牙防丟器(AirTag)通知:
若一枚不屬於你的藍牙防丟器(AirTag)長時間與你的手機靠近,系統會跳出提醒,告訴你「有未知的藍牙防丟器(AirTag)在你附近移動」。
2. 聲音警示功能:
藍牙防丟器(AirTag)若離開擁有者太久、卻持續靠近他人,會在一段時間後自動發出「嗶嗶聲」,提醒有人可能在被追蹤。
3. 手機App偵測:
用戶可下載具有「掃描」功能的App,手動掃描附近不屬於自己的藍牙防丟器。
4. 帳號綁定限制:
每個 藍牙防丟器(AirTag) 僅能綁定一個 Apple ID,若他人試圖重置或轉用,系統會要求原持有人解除綁定。
新聞中的3C達人指出,唯一可能被繞過的方法,是兩人共用同一個 Apple ID。
在這種情況下,手機不會跳出警告通知,因為系統誤以為那枚 AirTag 屬於「同一個人」。
但這種行為仍屬於侵犯隱私的行為。
三、為何藍牙防丟器不適合用來追蹤人或交通工具
雖然藍牙防丟器(如 AirTag、Tile、Find My)可以協助尋找失物,但它們並非為「移動物體」設計。若嘗試用來追蹤人、汽車或寵物,會面臨以下幾個致命限制:
1. 定位範圍有限
藍牙信號通常僅能在 30公尺 內發揮作用。
若車輛或人離開這個範圍,設備就會「斷線」,無法更新位置。
2. 更新速度慢、無法即時追蹤
AirTag 需要依賴「路過的手機藍牙裝置」回報位置,一旦所在區域人煙稀少(如郊區或地下停車場),就可能長時間無法更新位置。
3. 需依賴第三方手機網絡
不同於 GPS 追蹤器擁有獨立的網路與雲端服務,藍牙防丟器必須依靠他人手機幫忙傳遞訊號。若周邊沒有足夠裝置,追蹤效果幾乎等於零。
4. 法律與隱私風險
誤用藍牙防丟器進行「人身監控」屬於侵犯隱私行為,不僅風險高且被發現的機率大,得不償失。
四、GPS 追蹤器 vs 藍牙防丟器:基本功能說明

五、案例教訓:錯誤用途反成犯罪證據
新聞中的男友認為將 AirTag 放在女友枕頭中就能「知道她有沒有回家」,但事實上 AirTag 只能定位「枕頭」的位置,並無法判斷人是否在場。
然而,他的行為仍被檢方視為侵犯隱私,最終遭起訴。
這起事件提醒大眾:
• 藍牙防丟器是「尋物工具」,不是「追蹤工具」。
• 藍牙防丟器若用於監控他人,即使未成功,也可能觸法。
若你的目的是真正「即時定位移動中的物體」,例如私家車、公務車、工程車或親子關懷協尋等用途,應該選用 GPS 追蹤器,而非藍牙防丟器,物因便宜行事而造成遺憾。
六、常見FAQ
Q1:AirTag能即時追蹤嗎?
A:不能。AirTag 依靠附近 iPhone 網絡傳遞訊號,位置更新並非即時,常有數小時甚至無法定位的延遲。
Q2:我可以用AirTag追蹤自己的汽車嗎?
A:不建議。車輛若停在郊區或人煙稀少區域,藍牙訊號會中斷,導致無法即時找車。GPS追蹤器才是更穩定的選擇。
Q3:AirTag會被被追蹤的人發現嗎?
A:會。iPhone 會主動跳出警示通知,而 AirTag 也會在一定時間後發出聲響,提醒有人可能被監控。
Q4:那GPS追蹤器不會有警示嗎?
A:因為GPS追蹤器本身就是設計用來防盜,需要隱密性使用,機器本身不會發出任何聲響,也不會被反追蹤。
Q5:如何防止被不當追蹤?
A:可定期檢查隨身物、車內與包包是否有不明裝置,Android用戶也可安裝「掃描」App檢測陌生的藍牙防丟器。
七、結論
AirTag(藍牙防丟器) 的設計初衷是「幫助找回遺失物」,而非「監控他人」。
其反追蹤機制與藍牙特性,使其不具備即時追蹤能力,更無法用於監控移動中的人或車輛。
若想保障安全、管理車隊、或照護長者,應使用具備GPS衛星定位與雲端回報的專業追蹤器,並確保所有使用行為符合法律規範。
誤用科技,不僅無法達成目的,更可能讓你從「追蹤者」變成「被起訴者」。
記住:科技能讓生活更方便,安全問題須謹慎使用。



